本 期 导 读
预警信息:
衢州市2010年1-10月化工产品进出口统计分析
商务部公布对美日马台湾乙醇胺反倾销期终复审裁定
欧盟对我三聚氰胺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美国取消5家中国聚酯短纤企业反倾销行政复审
我国钛白粉行业将保持10%的增长速度
甲醇行业亟须加速产业链优化
欧洲10%乙烯产能面临关闭
冰岛将建首座利用地热的甲醇工厂
明年欧洲化学工业增速将放缓
近3,400种物质通过REACH第一阶段注册大限
REACH附件XIV授权清单拟新增8种物质
双酚A塑料奶瓶被欧盟封杀中国广泛用于饮具
专家与企业:
2011年国内氯碱企业发展应以政策为导向
氨氮、氮氧化物减排将成为环保硬指标
衢州市2010年1-10月化工产品进出口统计分析
全市进出口运行态势良好,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1-10月累计进出口总额达15.13亿美元,同比增长60.44%,其中累计出口9.78亿美元,同比增长65.44%;累计进口5.34亿美元,同比增长52.01%。
1-10月全市对外贸易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累计进出口总额突破15亿美元,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120%,其中出口9.78亿美元,接近10亿美元关口。全市进出口增幅排全省第一,高出全省平均增幅25.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幅排全省第二,高出全省平均增幅28.9个百分点,进口增幅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9.9个百分点,亦排在全省第二。占全市1/3出口额的化工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出口额达3.18亿美元,同比增长95.63%。
10月单月进出口、出口金额较上月有所回落。全市单月进出口总额自今年9月再创新高后,受出口下滑影响,10月份进出口总额比上月有所回落,单月进出口14784万美元,同比增长了56.31%,环比下降12.27%,但进出口总额仍高于2008年最高的月份;单月出口总额自5、6、7、8、9连续5个月突破1亿美元后,10月出口回落至1亿美元以下。10月份出口下滑部分跟10月份国庆长假,减少3个工作日有关,主要原因有:(1)受原材料紧张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出口下降。如永和新型制冷公司因采购不到原材料本月比上月减少出口162万美元;(2)企业自身因素造成出口下滑。如国光生化因产品海关编码归类不明确,从10月起停止了饲料添加剂的出口,减少出口175万美元。
2010年1-10月我市化工产品累计进出口39108.65万美元,同比增长80.13%,其中出口31804.38万美元,同比增长95.63%;进口7304.27万美元,同比增长33.92%。
1-10月我市化工产品出口前十位的品种是:烃的卤化衍生物10637.48万美元,同比增长254.64%;其他无环烃的饱和氯化衍生物8291.6万美元,同比增长298.63%;其他无环烃的氟化、溴化或碘化衍生物8291.6万美元,同比增长298.63%;含附加含氧基的羧酸及其酸酐等及2624.32万美元,同比增长97.63%;邻乙酰水杨酸及其盐和酯2624.28万美元,同比增长97.73%;其他含酚基羧酸等及其衍生物2623.63万美元,同比增长98.60%;羧基酰胺基化合物;碳酸酰胺基化2074.66万美元,同比增长97.84%;仅含有氧杂原子的杂环化合物2274.43万美元,同比增长87.55%;羧基酰胺基化合物;碳酸酰胺基化2267.82万美元,同比增长28.09%;其他含有≥两种不同卤素的无环烃2219.37万美元,同比增长245.39%。
1-10月我市化工产品进口前五位的品种是:鞣料,着色料,涂料,油2500.52万美元,同比增长81.44%;其他着色料及以其为基本成分的制2218.23万美元,同比增长105.95%;干重计二氧化钛含量≥80%的颜料2211.85万美元,同比增长105.57%;钛白粉2211.85万美元,同比增长105.57%;氢、稀有气体及其他非金属1635.98万美元,同比增长37.70%。
1-10月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前十位的是:亚洲19153.52万美元,同比增长114.48%;欧洲7063.21万美元,同比增长146.91%;欧盟4674.17万美元,同比增长118.76%;韩国3624.25万美元,同比增长164.02%;印度3624.54万美元,同比增长99.49%;东盟3230.16万美元,同比增长144.67%;北美洲2876.96万美元,同比增长213.91%;美国2697.21万美元,同比增长215.99%;日本2661.78万美元,同比增长83.39%;台湾2343.83万美元,同比增长125.42%
1-10月出口前十位的企业是:浙江巨化氟化学有限公司4771.23万美元,同比增长1985.14%;浙江省江山沃克进出口有限公司2952.15万美元,同比增长68.10%;浙江永和新型制冷剂有限公司2752.49万美元,同比增长147.71%;江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262.6万美元,同比增长27.95%;浙江贝思邦化学有限公司1936.88万美元,同比增长236.09%;衢州英特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1725.19万美元,同比增长113.45%;捷马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84.12万美元,同比增长100.06%;浙江华康药业有限公司1352.43万美元,同比增长20.29%;浙江开化元通硅业有限公司1151.46万美元,同比增长1155.91%;浙江巨化工联对外贸易有限公司975.21万美元,同比下降20.28%。(衢州市化工预警办公室供稿)
商务部公布对美日马台湾乙醇胺反倾销期终复审裁定
2010年11月13日,商务部发布2010年第75号公告,决定继续维持对原产于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的进口乙醇胺适用的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限为5年。
2009年11月13日,应国内乙醇胺产业代表的申请,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乙醇胺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进行期终复审调查。
经调查,商务部裁定如果终止原反倾销措施,原产于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的进口乙醇胺对中国大陆的倾销可能继续发生,对中国大陆产业造成的损害可能再度发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五十条及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决定,商务部公告自2010年11月14日起,继续对原产于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的进口乙醇胺实施反倾销措施。该产品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税则号:29221110、29221190、29221200。(浙江祥龙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韩丽英供稿)
欧盟对我三聚氰胺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11月16日,欧委会发布公告,对我输欧三聚氰胺征收临时反倾销税,3家应诉企业获分别裁决,税率为44.9%-49%,其他企业统一税率为65.2%。欧委会于2010年2月17日对产自中国的三聚氰胺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企业45家,共有5家企业应诉。2009年我三聚氰胺对欧出口金额1827万美元。(浙江祥龙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韩丽英供稿)
美国取消5家中国聚酯短纤企业反倾销行政复审
2010年11月1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应申诉者撤诉请求,决定取消5家中国聚酯短纤企业此次反倾销行政复审,这5家中国企业分别为慈溪三盛化纤有限公司(Cixi Sansheng Chemical Fiber Co., Ltd.)、慈溪市华顺化纤有限公司(Cixi Waysun Chemical Fiber Co., Ltd.)、远纺工业有限公司和远东化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Far Eastern Industries, Ltd.and Far Eastern Polychem Industries)、南通罗莱化纤有限责任公司(Nantong Luolai Chemical Fiber Co., Ltd.)、南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NanYang Textiles Co., Ltd.)。
2006年7月3日,美国商务部对进口中国的聚酯短纤进行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海关编码为55032000.65和55032000.45。2007年4月19日,美国商务部对该案作出反倾销终裁,裁定中国涉案企业的倾销幅度为微量~44.30%。2010年7月28日,美国商务部对该案进行第3次行政复审调查。(浙江圣效化学品有限公司陈靖供稿)
我国钛白粉行业将保持10%的增长速度
钛白粉是二氧化钛的俗称,属于惰性颜料,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种白色颜料。因其的化学性能稳定,具有高折射率和理想的粒度分布,所以其良好的遮盖力和着色力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中,比如:涂料业、油墨业、塑料业、橡胶业、纸张业、陶瓷业和合成纤维等,并且成为工业领域中不可替代的颜料产品。
钛白粉的人均消费量是衡量某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该国家市场潜力的有力依据。在全球工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钛白粉的需求量往往比较大,中国的钛白粉消费水平也只能算中等偏下标准。最近这些年,中国钛白粉市场以飞快的速度迅猛发展着,钛白市场上活跃的交易气氛也持续了10余年,但随着2008年至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才使钛白粉产业慢慢走向了疲软状态。
2009年对于钛白粉行业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不管是颜料应用领域还是非颜料应用领域,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钛白粉的需求量都面临了下降的压力。当时有很多钛白粉企业都出现了利润的降低和资金的困难等困局。现如今,随着经济暖流的逐步到来,我国的钛白粉消费市场也跟着开始升温,许多新兴市场得到了高效的开拓,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据了解:2009年,全国钛白总产量达104.66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占到了世界钛白粉市场的30%,截至2010年6月产能达到198.6万吨/,2010年上半年产量超过67万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国。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钛白粉总产能将陡增至340万吨/年。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了钛白粉生产大国,但还不是生产强国。据了解,截至2010年6月,中国共有63家钛白粉生产企业,并且还不断有新的行业介入者出现。据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我国钛白粉总产能的不断扩张,行业也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其中,钛矿供应短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瓶颈。其次,日益严格政策要求也将影响行业发展。未来,行业必将借助整合及市场优胜劣汰规律淘汰部分落后产能。(来源:中国化工网)
甲醇行业亟须加速产业链优化
国内甲醇企业开工率已低至五成左右,大量装置停产,甲醇企业亏损面接近65%。缓解当前甲醇产能过剩矛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型甲醇下游产品,已迫在眉睫。这是记者从近日在广州召开的2010中国—广州化工大宗商品峰会暨甲醇高峰论坛上了解到的信息。
近年来,中国甲醇产能和进口甲醇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09年中国甲醇产能为2628万吨,2010年预计将增长至3086万吨,而2011年我国计划新投产甲醇装置约802万吨,届时总产能将逼近4000万吨。同时近些年来,国外进口低价甲醇大量冲击国内市场,2009年中国进口甲醇527.78万吨,导致中国甲醇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2009年一季度全国甲醇产能利用率仅30%左右,下降到近几年来的最低点。自2009年6月24日甲醇反倾销立案后,甲醇进口量逐渐减少,2010年1~9月份进口量378.03万吨,同比下降15.1%。全年预计累计进口497万吨,进口甲醇将占到消费总量的24%。
然而,国内消费量的增长速度远未跟上甲醇产能和进口量的增长速度。近年来,中国甲醇产能一直处于过剩状态,2006~2010年中国甲醇产能平均利用率在51%左右。目前中国甲醇主要下游产品有甲醛、二甲醚、甲基叔丁基醚、醋酸、甲醇汽油、二甲基甲酰胺等,其中甲醛占总消费33%,是国内甲醇最大的应用领域;二甲醚占总消费21%;甲基叔丁基醚占总消费15%;甲醇燃料占总消费16%。
国内甲醇供求的不平衡导致企业开工率低于正常水平,国产甲醇市场占有率下降,同时国产甲醇价格受到压制。2010年甲醇的价格虽然同比有所提高,前8个月的平均出厂价格约为2220元/吨,但受到进口甲醇价格的压制,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价格,同时进口甲醇价格一直在下滑,第三季度平价进口价格247美元/吨,比国内甲醇的成本价还低,严重压制了国内甲醇价格的上涨。积极进行甲醇下游产品的开发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成为国内甲醇企业解决目前内忧外患的重要关注点。
与会专家提出,各甲醇生产企业可采取自主发展下游产业链发展、上下游企业双赢发展和整合下游企业等多种模式,解决甲醇市场上下游结构失调问题。同时应进一步拓展甲醇产业链,比如积极发展吡啶、多聚甲醛、乌洛托品、MDI等甲醛下游产品;拓展二甲醚在陶瓷、玻璃、锅炉燃料、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M85和M15甲醇汽油;进一步开发甲醇制烯烃技术及其应用等。
另外,各甲醇企业应加强交流,建立重点企业生产、贸易及下游企业沟通机制;推进生产、贸易及物流企业的合作,形成大型甲醇贸易集团,引导甲醇贸易流向,真正以结构调整为契机优化甲醇生产及消费布局,提高中国甲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来源:中国化工网)
欧洲10%乙烯产能面临关闭
近段时间,受石脑油价格屡创新高的支撑,原本平淡的欧洲乙烯行情出现了大幅上扬。虽然市场活力开始恢复,但在上周召开的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经济前景展望研讨会上,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执行理事兼欧洲石化生产商协会秘书长皮埃尔·凯特尼斯表示,欧洲乙烯行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的实施将导致或加速欧洲乙烯裂解装置的关闭。
凯特尼斯称,购买二氧化碳排放许可的新增成本将已经处于盈亏边缘的欧洲乙烯裂解生产商置于更加困难的境地,这可能会引起欧洲范围内大面积的乙烯裂解装置关闭潮。即将关闭的装置产能将达到220万吨/年,约占当前欧洲2500万吨/年乙烯裂解能力的10%。
凯特尼斯在研讨会间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个数据是基于ETS实施给乙烯裂解生产商新增30欧元/吨成本的假设,新增的这部分成本足以使多数欧洲乙烯裂解生产商陷入亏损境地。而随着碳排放交易价格的不断上涨,新增成本恐进一步增加。当前欧洲地区的乙烯裂解生产商平均生产成本约为1200欧元/吨,而中东地区生产商的平均生产成本仅在300~400欧元/吨。那些设计产能小于30万吨/年的小型裂解装置以及服役时间超过35年的老装置预计将最先被淘汰,另外,那些没有向下游延伸的乙烯裂解装置也面临着关闭的风险。凯特尼斯同时指出,在此次经济衰退期间,欧洲地区每年约关闭6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产能,而且这些被关闭的装置难以再重启。
ETS是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主要支柱,于2005年1月开始生效,根据这一体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欧盟成员国必须监测其排放量,并每年向政府提交相关数据。ETS计划每年减少碳排放1.74%,以在2020年时相比1990年实现碳排放减少20%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将加入该计划,并且企业免费碳排放量也将逐渐缩小。欧盟委员会今年10月底曾宣布,计划到2013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20.39亿吨。(来源:中国化工网)
冰岛将建首座利用地热的甲醇工厂
冰岛将兴建世界上第一座利用从地热蒸汽中提取的二氧化碳生产甲醇的工厂。
据冰岛《晨报》12月8日报道,这座工厂将建在冰岛西南部的雷克雅内斯半岛上。它将以当地地热发电厂从地热蒸汽中提取的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甲醇。
根据计划,这座工厂将分三期建成。一期工程于2011年3月完成,年产甲醇能力为170万升。二期和三期工程将先后于2011年年底和2012年完成。工厂全部投产后,年产甲醇能力可达510万升。
报道说,冰岛打算把甲醇与汽油混合起来用作汽车的燃料,并准备逐步提高混合燃料中甲醇的比例,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在首座利用地热中的二氧化碳生产甲醇的工厂完全建成后,冰岛还计划在其他地区兴建一座规模更大的此类甲醇制造厂。
位于北大西洋中部的冰岛由于地质构造特殊,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全国约90%的居民利用地热取暖,全国约三分之一的电力来自地热发电厂。(来源:新浪网)
明年欧洲化学工业增速将放缓
生意社12月13日讯 从许多欧洲化学公司今年三季度的财报来看,欧洲化学工业今年仍延续了去年的强劲增势,明年这一世界化学工业主力军的表现又会如何,业界非常关心。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12月7日确认其早些时候的预测:2011年欧洲化学工业增速将比2010年大大放缓,但该委员会同时将2011年欧洲化学工业(不包括药品)的增速预测值从先前的2%上调至2.5%,并小幅上调了2010年全年欧洲化学工业增速的预期,从2010年6月份预测的9.5%上调至10%。
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总理事长休伯特·曼德里表示:“我们维持今年6月份预测的观点不变,那就是受企业重建库存、政府实施积极的经济刺激措施和出口强劲增长等因素的拉动,2009年和2010年初欧洲化学工业出现了强劲反弹,但是这种反弹的速度现已出现放缓的迹象。预计到2011年底,欧洲化学品产量仍难以达到2007年时创下的峰值水平。”
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指出,海外需求强劲增长是推动2010年欧洲化学工业快速复苏的主要动力。虽然欧洲地区的需求状况较金融危机时期已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可预期的未来仍将低于危机前的水平。当前对于欧洲化学工业的发展来说还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包括欧盟成员国政府财政的紧张、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多种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扬以及欧元汇率的大幅波动等。此外,美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经济增速也将影响欧洲化学品出口水平。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欧洲化学工业在此次金融危机期间对业务进行了重组,当前已开始显现成效。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主席乔治·斯奎因兹(Giorgio Squinzi)表示,欧洲的许多化学公司在此次经济衰退期间已经做好了功课,进行了业务调整,为经济复苏期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前8个月,欧洲化学工业进出口贸易盈余达到320亿欧元。
近3,400种物质通过REACH第一阶段注册大限
近3,400种分阶段物质、共24,675份注册卷宗、零重大技术性意外失误,第一批REACH注册在12月1日零点时分落下了最后的帷幕。无论是欧盟官方、欧洲工业界,还是许多非政府组织,都对第一批REACH注册给予了一个评价,那就是成功。
在本次注册中,约86%的注册来自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注册占14%。非欧盟境内制造商的唯一代表完成了19%的注册量。
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Cefic)服务供应商REACHCentrum统计受理了105个联合体提交的400份领头注册卷宗。
ECHA网站将在未来几周陆续更新即将完成正式注册的物质名单。此外,REACH理事联络小组还将在未来几个月致力于调查部分物质注册失败的原因,并分析是否会带来重大影响。ECHA为完成注册或注册失败的企业提供了下一步行动建议。
当前,注册卷宗的几个后续关键问题包括卷宗数据的公示和传播。ECHA计划在未来几天为其数据公示网站更新一批物质,不过大批量数据更新还要等到明年3月1日以后ECHA的数据公示网站完成数据“提取(extraction)”工具的技术开发。
其次还有580份提交卷宗的1,548个测试提案亟待处理。ECHA预计要花费6个月的时间才能公布全部提案供社会评议和讨论。
欧洲一家REACH服务供应商REACHReady谈到,2010年实际通过注册的物质数目遗憾地没有达到ECHA预估的4,700种。对此,REACHReady表达了以下看法:
由于物质的相似性讨论,几个使用了其他EC号的缺失物质被清除了。这些物质包括多数糖类、石油及煤炭馏出物、天然提取物以及许多列为煤渣和泔水的残余物。
不少物质被SIEF判定为可以豁免注册,例如尼古丁、天然气和一些天然提取物。
1000种符合2010年注册要求的CMR物质——已进入REACH附件VI及CLP法规——还保留在2010年预计完成注册的名单上,但许多这类CMR物质早已不再上市。企业的制造量或进口量自然也就小于1吨/年。比较ECHA 2010年待注册物质名单与附件VI到CLP,就会发现约400余种已知CMR没有进行注册。(来源:瑞旭技术 )
REACH附件XIV授权清单拟新增8种物质
12月上旬,欧洲化学品管理署(ECHA)成员国委员会一致通过ECHA今年6月公布的8物质优先授权清单提案(prioritised list for authorisation)
这8种拟进入附件XIV授权清单的物质如下表所示:
物质名称 |
EC号 |
CAS号 |
2,4-二硝基甲苯(2,4-DNT) |
204-450-0 |
121-14-2 |
五氧化二砷 |
215-116-9 |
1303-28-2 |
三氧化二砷 |
215-481-4 |
1327-53-3 |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 |
201-553-2 |
84-69-5 |
铬酸铅 |
231-846-0 |
7758-97-6 |
硫酸铅铬钼红(C.I.颜料红104) |
235-759-9 |
12656-85-8 |
铅铬黄(C.I.颜料黄34) |
215-693-7 |
1344-37-2 |
磷酸三(2-氯乙基)脂 |
204-118-5 |
115-96-8 |
REACH法规附件XIV的授权清单产生过程一般要经过:成员国(MS)或ECHA提案——SVHC确认(Identification of SVHC)并纳入授权候选清单(and their includsion in the "Candidate List")——优先授权物质清单——REACH附件XIV(授权清单)这几步程序。
当前,成员国委员会认为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些物质有豁免授权的情况。一旦确定了对REACH附件XIV的更新建议,ECHA会考虑成员国委员会的意见,并将最终意见提交给欧洲议会。(来源:CW)
双酚A塑料奶瓶被欧盟封杀 中国广泛用于饮具
欧盟决定,从明年3月起禁止生产含有双酚A(BPA)的塑料奶瓶,从明年6月起禁止进口或在市场上销售含有双酚A的塑料奶瓶。
欧盟委员会负责健康和消费者政策的委员John Dalli说,“从新的研究结果看,我们怀疑BPA可能对婴儿发育、免疫力有影响,甚至致癌。”
该机构的首席执行官Belinda Phipps称:“当我们把液体倒入瓶中,尤其是热的液体或者富含脂类的液体时,BPA就会从塑料中滤出。尤其是老化了的瓶子,划痕越厉害,滤出到液体中的BPA就越多。”
据了解,国内市场奶瓶大部分是塑料产品,但并未标是否含有双酚A。双酚A在中国被广泛用于矿泉水瓶、太空杯、塑料餐具等产品中。另外,制造塑料容器的塑料材质可能会释放有毒的双酚A,温度愈高释放愈多速度也愈快。对此结果目前仍存在争议,各国学者说法不一。
有专家建议,如果使用塑料奶瓶,消毒时要用专门的消毒锅。此外,塑料奶瓶在反复消毒后会磨损老化,此时滤出的双酚A也会增多,因此最多用8个月到一年就必须更换。(来源:旭瑞技术)
2011年国内氯碱企业发展应以政策为导向
生意社12月16日讯 2010年12月份,是全年氯碱行业工作的收官之月,在这个月份里,企业除了力争生产完成全年的生产任务外,更多的是要考虑在即将到来的2011年里,中国氯碱化工企业应该如何更好更快的发展。
新的一年对于整个国内氯碱行业行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从当前情况来看,整个国内氯碱化工行业表现出了明显的复苏势头。除了产品价格同比去年明显上升外,主要产品如烧碱、聚氯乙烯等产量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外,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相比危机时期也有了明显增强。
因此,2011年中国氯碱工业仍将继续保持较为明显的复苏态势。而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氯碱企业若能认准政策指导方向,就有可能在2011年里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从目前情况来看,未来国内与氯碱相关的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围绕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将是2011年乃至以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的重点。近期,国家相关部门就曾多次下发与之相关的政策及指令,推进氯碱及相关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就曾指出,未来将对汞法烧碱、石墨阳极隔膜法烧碱、未采用节能措施(扩张阳极、改性隔膜等)的普通金属阳极隔膜法烧碱生产装置;电石渣采用堆存处理的5万吨/年以下的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开放式电石炉;单台炉变压器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电石炉等加速淘汰,以此推进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除此以外,与之相节能技术指导目录的发布,也从不同角度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指导。
氯碱企业如能提早行动,将升级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企业先进生产能力作为2011年重点工作来抓,则就有可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先机。
其次,园区化发展将是未来相关行业政策的引导趋势。近期,国内对于化工园区的建设工作越发重视,除了升级一批地方产业园区外,更加大了对于国内化工园区的管理和建设。目前国内有不少氯碱化工企业正在或者将要启动搬迁入园工作,特别是在即将到来的2011年,行业内园区化生产的模式将变得更为广泛。因此,企业企业在发展初期就应以园区化生产模式作为发展的方向,以此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工作也将有可能成为未来政策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通过建立发布清洁生产指导目录,引导氯碱及相关行业采取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如电石炉废气废渣综合利用项目,PVC聚合母液水回用、低汞触媒技术等,这些与之相应的政策未来也将成为影响氯碱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关键。能够在这些技术上先行一步的企业,也极有可能将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获益。
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2011年里,能够以未来政策发展为导向的氯碱化工企业,就能获得相应的优势。因此企业在制定第2011年发展规划的同时,就因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此实现企业的长久平稳发展。
氨氮、氮氧化物减排将成为环保硬指标
生意社12月15日讯 今年5月,环保部公布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该指南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出现了两个“实施总量控制”新指标,即氨氮和氮氧化物。具体减控指标拟定为,氨氮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要比2010年减少10%,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要比2010年减少10%。10月,环保部又公布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也规定了新增的氨氮和氮氧化物的减排标准。这两份文件说明,“十二五”我国新增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环保硬指标已无悬念。
尽管这两个文件还只是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但在业内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国家为什么要控制这两项指标?控制这两项指标对化工行业有何影响?CCIN记者在业内进行了采访。
化工行业仍是“大户”
最近,环保部总量司司长赵华林对新增这两项指标做出解释:“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完成‘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目标,应该难度不大,但环境的问题依然突出。氨氮和氮氧化物的高排放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减排效果。‘十一五’期间污染物减排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因此,在污染物控制方面,我们要逐步从单一污染物控制转向多元污染物控制,将主要污染物由两项扩大到四项,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将大大提高高耗能企业的环保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质量。”
近年的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地表水中的氨氮已经逐步成为最主要的污染项目,甚至已超过化学需氧量成为影响地表水环境质量的首要指标。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于大气污染治理中。卫星监测发现,2006年后我国上空的二氧化硫开始急剧下降,降幅大约在20%,但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却在增加。结果酸雨和灰霾现象并没有减轻,一些地区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根据《指南》,氨氮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16万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13万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57万吨、农副食品加工业1.79万吨、纺织业1.60万吨、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49万吨、饮料制造业1.24万吨、食品制造业1.12万吨。
氮氧化物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733.38万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1.24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1.74万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1.98万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9.80万吨。
企业纷纷暗自“心算”
据CCIN记者了解,目前各地环保部门对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指标的排放没有硬性的要求,其中对氨氮排放只是用收费的手段来限制,超出限制值就交罚款。
对于氨氮治理,氮肥行业无疑是重中之重。专业从事各种水处理技术的徐州水处理研究所所长黄华耀在接受CCIN记者采访时表示,氨氮排放主要是通过污水。氮肥行业各地规定的氨氮排放限制值最严的是15毫克/升,最松是25毫克/升。目前氮肥企业进行污水治理的已达到80%以上,可以说比例已经不小了。
据黄华耀介绍,氮肥行业的情况基本分三大类,第一类属于大型国有企业,现全部上马了污水处理装置,投资大,运营费用高。第二类是大型民营企业,这类企业采用的技术讲求实用。第三类是小企业,处于互相观望状态,有的厂马马虎虎上一个,有的厂干脆没有。因为这样的企业对自己的前景拿不准,怕万一垮了,这钱就白花了。目前第二类比例最大,占到50%~60%。
河北阳煤正元化工集团负责保环的领导告诉CCIN记者,控制氨氮及氮氧化物指标,已经听说了,但还没有正式的政策到企业。其实,国家对氨氮及氮氧化物的要求也有标准,企业检验报告上的指标数值都是在国家要求范围之内的,只是还没有强制对这两项征收排污费。一旦新的环保政策出台,除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指标外,又要增加征收氨氮及氮氧化物排污费,企业在环保上的支出又会增加。说到底,还是在源头上进行工艺控制,加强过程管理,保证设备的密闭,减少跑冒滴漏,这样才能降低末端治理的难度。
染料行业也是氨氮排放大户。CCIN记者从江浙一带一些染料企业了解到,当地对染料的氨氮排放限制值是50毫克/升。高于这个指标,即使达到100毫克/升也能排,多交罚款就可以。而《指南》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染料行业要推广催化技术、三氧化硫磺化技术、连续硝化技术、绝热硝化技术等清洁生产工艺,提高循环水利用。染料废水不易生物降解,应采用多级絮凝-多级生化工艺进行处理。这些技术都能够减少氨氮排放。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氧化铁系分会工程师林治华透露,“现在涂料行业的企业都感到压力很大,也很无奈。氨氮出台硬性指标,必将在氧化铁行业刮起一股环保风暴。如果将污水中的氨氮含量控制到10毫克/升以下的话,行业内三分之一的企业面临淘汰。”
据了解,目前,国内有120多家生产氧化铁颜料的企业,90%以上是民营小企业。提高氨氮处理水平,就得上处理装置,一般要投资700万~1000万元,投资非常大。规模小的企业没有能力上马这个装置。年产量2万吨以上的企业还好过点,千吨以下的企业,只有被淘汰。自从行业内首套氨氮处理装置——江苏宜兴宇星颜料厂环保装置成功运行后,到现在也只有四五家企业在做。
和氨氮的减排要求不同,氮氧化物的减排多了“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限制。而根据《指南》显示,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中,氮氧化物排放主要集中在硝酸及硝盐企业。
石家庄中冀正元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硝酸生产企业。该企业一位负责人表示,新建的10万吨硝酸项目即将开车,原来的2万吨硝酸生产线将要停下来。新的生产线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双加压法工艺,尾气氮氧化物排放量很低,对“十二五”氮氧化物指标控制达标应该是没问题的。
新压力催生新技术
来自环保的压力历来也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据CCIN记者了解,围绕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新排污指标,目前已有一批新技术问世。而更多的企业正在探索新的治理技术。
相比较起来,氨氮治理起步早,也更好一些。河北阳煤正元化工集团设计院院长张长秋告诉CCIN记者,他们研发的尿素解吸废液增浓技术、废氨水蒸氨回收技术、甲烷化技术、循环水补反渗透脱盐水等技术是生产污水零排放的支撑技术。这些技术实现了水的前端控制,基本上可以达到污染零排放,减少了终端治理的难度。
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全国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行业协作组副理事长徐京生表示,在工业领域治理氮氧化物,主要是在电力行业脱硝。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脱硝技术尚处于引进、消化吸收和初步应用阶段。环保领域在“十二五”期间的投资需求非常巨大,脱硝成为最值得关注的部分,预计“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投资需求将高达万亿元。对化工来说,这是一块大蛋糕。
徐京生还进一步介绍说,催化还原法是目前效率最高、最成熟的电厂脱硝技术。该技术是利用还原剂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和水。氨具有选择性,只与氮氧化物发生反应,基本上不与氧气反应。这种技术中,催化剂的选取是最关键的环节。催化剂一般是五氧化二钒、钛白粉(二氧化钛)和三氧化钨复合材料。未来脱硝催化剂市场空间广阔,这是精细化工中的环境净化化学品领域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
南京海泰纳米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周海燕也表示了谨慎乐观:国内用于脱硫技术的催化剂约有几万吨的产能,但是各家公司现在的产量都很小。原因一是国内市场没有全面启动,二是国内需要脱硝的企业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催化剂。“十二五”减排氮氧化物,也许可以给国内脱硝催化剂行业带来发展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