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访问化工外贸预警网!

化工产品对外贸易预警点期刊 第30期

发布者:ccpit   时间:2010-08-31   来源:   点击:1503

本 期 导 读

 

预警信息:

欧盟CLP法规影响巨大,衢州市化工预警办公室积极帮助企业寻求解决办法

中国成为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

欧洲化工向大型集群化发展

2015年前中国将新增870万吨乙烯产能

氟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刻不容缓 

化工行业:受检修影响 化工产品涨多跌少

BDO产业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溴系阻燃剂 期待新生

甲苯甲醇制苯乙烯:低耗减排一招鲜

氟化工上下游互相拉动,半年来行情持续坚挺

欧盟委员会表示对ECHA信心十足

2010年全球乙二醇产能将增长约15%

未来10年全球环氧乙烷需求增长状况

 

专家与企业:

日本开发海藻生物乙醇新技术

联合提交还是单独提交,中间体注册何去何从?

 

法律法规:

食品污染物限量国标出台 取消氟与硒限量规定

美国化学品管理又出重拳

 

 

 

 

 

 

 

 

欧盟CLP法规影响巨大

----衢州市化工预警办公室积极帮助企业寻求解决办法

 

在目前国内已完成REACH 预注册的数千家化工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对新的CLP法案尚处于完全不知晓的状况,随着高关注物质清单的不断更新,下游企业进口商不断给国内物品企业制造出口障碍,为了让企业能在这场战役中占据主动地位,在REACHCLP的双重攻势下挖掘应对背后的潜在商机,93日,衢州市化工产品对外贸易预警办公室邀请相关专家在衢州饭店满江红2号会议厅举办“欧盟REACH法规应对执法检查及CLP法规研讨会”, 各化工预警企业和相关单位负责人50余人参加了培训,市外经贸局、市商检局等相关部门人员也应邀参加。

会上,专家主要介绍了欧盟将于2010121日强制执行的CLP法规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从2010121日起,所有在欧盟市场上投放化学品物质的供应商都应按照新CLP法规对其物质进行分类标签。从201561日起,所有在市场上投放化学配制品的供应商应按新CLP法规进行分类标签。危险物质指令(DSD)的分类将持续到201561日。可以说,CLP法规取代了欧盟以前对危险物质和配制品的分类和标签指令,但是波及面更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化学物质和配制品。会上同时介绍了REACH法规概要和物品责任、企业应对方略和供应链信息管理以及案例分析,企业代表与专家进行了积极互动。专家表示,这次企业提问直指实质性程序和概念性质疑,因此对话非常有利于澄清讲授内容的不足、强调关键节点要求、重申重要概念;既表明我市企业对REACH法规认识的深度,也对我市化工预警示范点办公室优化应对REACH法规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咨询服务水平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本次培训班得到了与会企业的充分肯定,他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让企业了解到欧盟CLP法规的具体影响,企业会积极应对CLP法规和REACH法规的双重壁垒。(衢州市化工产品对外贸易预警办公室)

 

中国成为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

 

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截至820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以地沟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产业也实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指出,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生物燃料。继美国和巴西之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但是,粮食安全问题限制着我国燃料乙醇产量的增加。因此,中国政府和企业正在全力开发玉米秸秆、木薯和甘蔗渣等非粮乙醇燃料,年产20万吨的木薯燃料乙醇工厂已经在广西建成投产,年产1万吨的玉米秸秆燃料乙醇装置也将于明年建立。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指出,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关键在于原料的选择。与欧盟选择菜籽油和美国选择大豆油所不同的是,中国选择以废弃地沟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并且已开发出常规酸碱催化、亚临界状态催化和酶催化3种工艺路线,而且均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欧阳平凯还表示,我国每年大约2000万吨的地沟油促进了生物柴油迅速发展。

另据北京化工大学校长王子镐介绍,除了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之外,我国在沼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气化、生物质颗粒等领域也都有显著进步,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雏形显现。

 

欧洲化工向大型集群化发展

 

化工产业集群化一直是欧洲提高化学品竞争力的法宝,但如今在中东和亚洲低成本产品的竞争下,原有的化工产业集群受到冲击,亟待进行整合,扩大规模。欧洲化学网站推广平台总裁弗雷德立石说:“充分发挥化工基地、化工集群的效能,是欧洲化工业未来更具活力的关键。”他认为,将多个集群整合形成更大型集群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规模效益显而易见

杜立石表示,集群化的优势是能共享基础设施、服务和配套设备,大型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将加剧集群间整合,优化现有资产,提高企业间相互依存度,有助于避免重复建设。

普华永道交易服务总监迈克克莱门茨认为,集群化优势显而易见,它可以提高研究、业务发展以及培训之间的合作,还可以加强企业与当地大学之间的联系。同时,由于服务设施完备,新建化工厂的主要成本支出会逐步减少。普华永道将两个化工厂进行对比,它们采用同种工艺,生产同种产品,且规模相同。一个建在欧洲中部独立运营的生产基地,另一个位于大型化工集群。对比结果显示,建于集群内工厂的资本支出可降低约30%

为促进化工集群建设,欧洲化工区域网(ECRN)启动了一项行动,旨在提高集群模式创新政策有效性。负责该行动的当地政府官员托马斯斯坦梅茨称,化工行业已经普遍认识到合作经营的效益,集群化是公司未来的必经之路,创新性合作很重要。

集群化不同于一体化

一体化”是指将多个具有价值的产业链整合在一起。虽然巴斯夫的一体化模式不无道理,但生产基地未来的趋势是多公司联合的集群化生产,譬如法兰克福的前赫司特生产基地和马尔的前赫尔斯生产基地。杜立石表示,小型独立的生产线将来难有竞争力,像巴斯夫这样的大型公司已从其一体化运行中获得规模效益。但“在欧洲很难再建一个路德维希港,人们可以通过在产业集群或单个生产基地附近建设联合企业来改善其集成水平。”

而陶氏化学的战略重点是通过出售部分资产或与其他公司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实现美国生产。杜立石说:“在陶氏新战略中你会发现,陶氏可能会重整一些生产基地。”化工生产基地是在地理位置上的延伸,并通过管道相连。譬如建于20062007年的德国CeChemNet,该基地包含施瓦茨海德、皮斯特里茨、施科保、比特费尔德、洛伊纳和柏林的生产基地。在氢气、氧气以及原材料管网的关联下,该基地具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杜立石认为:“受区域性限制,在一些难以形成大型集群的地区,将会形成类似CeChemNet的附加网络。”

产品流动相互依赖

欧洲的一个潜在超级集群是由安特卫普-鹿特丹-莱茵-鲁尔(ARRR)4个分集群组成的,安特卫普港位于比利时,鹿特丹港在荷兰,鲁尔和莱茵在德国。莱茵工业区涵盖ChemiePark Hoechst生产基地和巴斯夫路德维希港基地,鲁尔区包括ChemSiteChemCologne。杜立石说:“这4个集群之间有着很强的产品流动性和相互依赖性。”

 

2015年前中国将新增870万吨乙烯产能  

 

  据悉,ICIS报告称,截止2009年底,中国拥有1390万吨/年的乙烯产能,到2015年前中国将新增870万吨/年的乙烯产能,其中42%的新增产能将在未来两年内投产。到2015年中国的乙烯产能将超过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总和。

近段时间里中国已经开启了几个大型的乙烯项目,中石化/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公司在福建的80万吨/年乙烯项目于20091111日正式投产;中石化/沙伯公司天津100万吨/年乙烯项目也于2010116日开始试运行;中石化镇海100万吨/年乙烯项目于20104月下旬投产;中石油独山子石化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9921日一次投料试车成功。

 

氟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刻不容缓  

 

矿产资源萤石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绝大部分应用领域是不可被替代或不可完全被替代的。据中国化学矿山工业协会的资料显示,未来20年,国内萤石需求量是3700万吨,而目前国内具有开采价值的萤石富矿储量只有3000万吨左右,加上可用于制酸的萤石也仅可供我国25年的使用。专家预计,随着我国氟化工行业的发展,2010年对氟石粉的需求量将达到200万吨,2015年达到240万吨,2020年达到260万吨。因此,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氟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消耗,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萤石的资源价值。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飞速的发展,矿产资源价值不断攀升,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氟化工资源的综合利用刻不容缓。中国虽拥有较丰富的萤石储量,但近10年来粗放式的无节制开采和大量出口,使萤石储量,特别是精矿储量已大幅下降。氟化工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元月2号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01号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采取综合措施,对耐火黏土和萤石的开采和生产进行控制。同年6月财政部通知要求自2010715日起取消对氟化工等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

就中国化工网近期整理的氟化工产业链特征来看,从萤石开始,随着产品加工深度的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成几何倍数增长,氟化工行业的价值重心在中下游。例如:萤石的价格只有数百元,无水氢氟酸的价格为数千元,F22的价格在万元左右,聚四氟乙烯的价格为数万元,而氟橡胶的价格则要十几万,含氟精细化工产品的价格可以达到百万元。基于此,一方面继续加大对萤石资源勘探和开采过程的管理,强化氟资源直接或间接出口的监管力度,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限制低附加值的氢氟酸等出口,鼓励高附加值的含氟聚合物出口,以有效保护及利用氟资源。另一方面,按照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的要求,氟化工行业应加大萤石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的力度,在保护中开发与发展,提升产品价值,向高产出、低消耗、少污染、精细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进,加速我国氟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控制萤石过度开采是根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开发下游精细化产品出路;鼓励提高氟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是关键。在97-10日的洛阳嵩县氟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洽谈会上来自商务部、发改委资源综合司、工信部三部委相关领导将对国家政策对氟化工产业导向、氟资源综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各地政府和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氟化工资源的综合利用。

 

化工行业:受检修影响 化工产品涨多跌少

   

受检修影响,化工产品价格涨多跌少,其中二甲醚涨幅居前。

总体上看,与前期相比,7月份多数化工产品开工率下降,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化工产品近一时期涨多跌少,其中上涨产品占比约30%,而价格呈现跌势的化工品占比在15%左右。

本月价格上涨较为明显的产品有:二甲醚、环氧氯丙烷、尿素等。价格出现明显下跌的产品有:HDPE、纯碱、原油等。

无机产品中,纯碱疲弱,烧碱反弹。由于上月烧碱跌幅较大,近期烧碱价格止跌企稳并小有反弹,当前32%离子膜碱报价为435/吨;而纯碱价格则延续下跌,重质碱报价1340/吨,其余原盐及盐酸等产品价格变动幅度不大。整体来看,无机产品仍处于低位盘整,近期难有起色。

有机产品涨跌参半。近半月有机产品走势有所改观,除了甲醇继续上涨之外,苯胺、乙醇、环氧氯丙烷等产品也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环氧氯丙烷涨幅高达18%;下跌产品中以BDO的跌幅最大,当前价位16500/吨,下跌4%

氟化工产品继续维持强势。由于今年以来国内制冷剂需求复苏明显,因此氟化工产品价格表现出众。如R22价格为16200/吨,比上月同期上涨8%,其它如R134a等也表现良好。

农化类产品开始反弹。随着秋季施肥及用药的小高峰出现,农化类产品近期出现反弹,如尿素价格部分地区已由1600元上涨至1650/吨,磷肥、钾肥及农药等产品价格也已现反弹。

塑料、橡胶、化纤:下游支撑明显,该类产品仍处高位。由于下游需求仍有支撑,该类产品仍处高位,ABSPS及顺丁橡胶等产品涨幅明显。但随着汽车工库存压力的增大,未来塑料、橡胶类产品价格可能下行。

整体看来,化工行业产能依然过剩,产品上涨持续性不强,但部分细分行业如农化、精细化学品等存在着反弹机会,建议关注。

 

BDO产业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1,4-丁二醇(BDO)是生产高端精细化工产品的原料。但由于过去几年产能大幅扩张,BDO已从产能不足转为产能过剩。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昨天就此向业界提出警示。

  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产业运行监测,适时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市场供求关系、产能利用状况等信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并推进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

  据介绍,BDO主要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γ-丁内酯(GBL)N-甲基吡咯烷酮、四氢呋喃(THF)、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EG)、聚氨酯等产品,其生产工艺主要有乙炔法、丁二烯法、顺酐法等。

  受技术等因素制约,BDO在我国长期发展缓慢。本世纪初,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引进的乙炔法工艺,建成了第一套大型BDO生产装置。此后,随着生产技术的突破,产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05年,国内企业集中上马BDO项目,产能快速增加。截至2009年底,国内产能超过1万吨的生产企业共有10家,总产能约42万吨。

  “国内的BDO产能从2005年的7.6万吨急剧扩张到2010年的42.4万吨,并且还有不少项目正在拟建或建设当中,产能过剩的确已阴霾笼罩。”中国化工网资讯中心总编刘心田说。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在建BDO项目还有5个,产能27.5万吨,基本在2012年前投产,届时国内产能将达到70万吨。此外,企业规划建设的项目还有6个,产能36.5万吨;若这些项目全部实施,2015年国内BDO产能将超过100万吨。

  目前,全球BDO生产能力约200万吨,产量约150万吨,产销基本平衡;我国产能及消费量约占全球的1/5。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球消费年均增长5%左右,我国消费年均增长10%左右;2015年全球消费量将达到200万吨左右,我国消费量将接近70万吨。

 

溴系阻燃剂 期待新生

 

    溴系阻燃剂已进入后无卤系时代。众所周知,溴系阻燃剂在防火材料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它对人体,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污染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在2007年的时候,欧盟REACH法规(《关于化学物质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的法规》)正式生效。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该项法规的实施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深远。除了对化工企业有直接影响外,REACH将对包括纺织、机电、玩具、家具等所有的生产化工下游产品的企业产生影响,所涉及的产品有100多万种。20086月起,REACH法规实施进入预注册阶段,随着注册期限的一步步逼近,面对这座欧盟有史以来设置的最大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的阻燃剂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

  2009年年底,欧盟委员会开始对已执行3年多的RoHS指令启动了修改程序。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成员吉尔埃文斯被指定审阅欧委会提案并起草报告。她在修改草案中提出,要在RoHS指令中增加受限物质,包括溴系阻燃剂和聚氯乙烯。今年62日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以多数票否决了这一提案,反对将所有溴化阻燃剂放入限用物质名单,但溴阻燃剂有可能被列入RoHS优先评估物质名单中。

  欧洲溴化阻燃剂行业工作组(EBFRIP)主席WillemHofland表示,有机溴化物类物质将有可能被列入RoHS优先评估的名单,是对所列物质的歧视,与欧盟的科学评估和REACH法规相违背。

 

甲苯甲醇制苯乙烯:低耗减排一招鲜

 

作为重要的化工单体,苯乙烯年需求量超过2500万吨,在全球的单体生产量中位列第四。但是与其他聚合物单体相比,苯乙烯的生产耗能是单体平均水平的10倍,而且生产中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针对这一现状,在美国能源部和新泽西州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共同资助下,美国新泽西州Exelus公司开发了苯乙烯新技术ExSyM工艺。它采用甲苯和甲醇为原料,利用甲苯与甲醇进行侧链烷基化反应,替代常规的乙苯脱氢路线,不仅操作条件缓和,而且生产成本明显降低,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度减少,是一种生成苯乙烯的全新低能耗工艺。

ExSyM工艺采用甲苯与甲醇侧链烷基化生成苯乙烯、氢气和水,这种方法使用固定床工艺直接生产苯乙烯。反应在常压下进行,使用的是专有催化剂,反应温度约400℃~425℃。由于没有脱氢反应,新方法吸热减少50%,比传统路线降低能耗40%。新方法采用甲醇和甲苯作原料,价格大大低于乙苯,因此整个反应节约成本约35%,每吨苯乙烯可节约350~400美元,而且大大减少投资成本。

Exelus公司估计,采用ExSyM工艺建设25万吨/年苯乙烯装置的投资费用为6300万美元,而传统装置为1.25亿美元,而且还可以对传统苯乙烯装置进行改建,改建一套25万吨/年装置的投资费用为1000万~1500万美元,投资回收期很短。新工艺还可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尤其是甲烷和CO2。传统的苯乙烯生产技术为乙苯脱氢法,是强吸热化学反应,需输入大量热能,工业上一般需要用900℃的蒸汽加热,反应温度需超过600℃。Exelus公司总裁慕克吉(Mukherjee)认为,近年来乙苯生成苯乙烯技术开发大部分集中在催化剂和设备优化上,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工艺耗能状况,因此很难具备竞争优势。近年来由于乙苯价格高涨,使苯乙烯和下游聚苯乙烯的生产受到很大限制。

据了解,用甲醇对甲苯进行侧链烷基化的新工艺早在30多年前就曾提出,但由于甲醇易于分解成氢气和一氧化碳,而氢气可使苯乙烯转化成乙苯,使苯乙烯收率降低,副产物的生成还使苯乙烯提纯较困难,因此苯乙烯的最大收率仅10%,难以进行商业化生产。

Exelus公司介绍,传统的研究往往致力于改进反应催化剂以提高苯乙烯收率,而现今该公司将催化剂、反应工程和工艺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孔结构、含有较高碱活性中心的改性沸石材料。沸石材料的孔结构能够加强反应物渗透并延长反应停留时间,而活性中心可以将甲苯选择性吸附在甲醇上,减少了甲醇分解,强化了甲苯烷基化反应。Exelus还设计了全新的反应器,降低了甲醇分解率,提高了反应转化率和苯乙烯的选择性,因此甲醇生成苯乙烯和乙苯的转化率超过90%,其中苯乙烯比例超过85%。以甲醇计,苯乙烯总收率超过60%。而且生产的乙苯既可以脱氢继续生成苯乙烯,也可以销售给其他生产厂商。生成的氢气联产物易于回收燃烧,提供反应所需的大量能源,不产生二氧化碳。Exelus表示,苯乙烯生产商如采用这项新技术,仅美国即可年节能196万亿千焦,减少碳排放43.4亿千克,可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约5%

Exelus公司目前正以工业级甲苯和甲醇为原料,在1米高的反应器中测试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初步试验将验证催化剂在1000小时的稳定性。如果试验成功,下一步将进行商业规模的示范。

技术看点:

传统工艺:乙苯脱氢法,反应温度高,投资大,能耗高,排放大量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新工艺:甲苯甲醇侧链烷基化法,反应温度低,大幅提高转化率,尾气转化为热能循环利用,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大减少

 

氟化工上下游互相拉动,半年来行情持续坚挺

 

以萤石为源头的氟化工产业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2009年整个氟化工产业产能调整,产品价格徘徊在底部区间,装置开工率严重不足,行业发展阻力重重。进入2010年氟化工行业政策频出,上下游之间相互拉动,半年来行情持续坚挺。

源头矿产:萤石

2010年元月2号开始国家对萤石行业政策频出,从开采准入、开采总量控制、税收、环保到出口管理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由此导致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萤石价格在今年上半年持续走高。从中国化工网半年统计数据来看,市场主流价格从年初的950/吨一路上扬,6月底涨到1600/吨,涨幅达到78.9%

中间市场:氢氟酸

萤石价格的上涨也很快传导到其下游产品,今年上半年氢氟酸市场一方面受上游成本的推动,大幅上扬,对没有自有矿山的氢氟酸生产企业来讲,上游厂家的惜货,直接冲击企业的生产,货源难求,生产被迫减产甚至停产。另一方面6月南方暴雨导致交通运输中断,货源供应不畅;7月南方地区进入限电同时受紫金事件影响,环保限制,企业停车检修,同时下游制冷剂企业需求旺盛,导致氢氟酸市场货源减少,下游需求紧张,市场行情持续坚挺。

下游市场:制冷剂

随着上游原料的助推和下游需求的拉动,制冷剂行业上半年高位运行,上行趋势明显,行情价格一路飙涨。总体来看,上游原料供应不足,下游需求大幅增长,是导致制冷剂相关产品上涨的主要原因。上游氢氟酸、甲烷氯化物供应紧张以及价格的上涨对制冷剂产品有助推作用,下游冰箱、空调、汽车等需求增长,对制冷剂的需求仍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0年上半年汽车生产892.73万辆,同比增长49%,同比增幅提高34个百分点;汽车销售901.62万辆,同比增长48%,同比增幅提高了30个百分点。截至6月底,企业汽车库存50.47万辆,较2009年底减少8.23万辆。

中国化工网分析师高子斋认为,半年来氟化工产品行情的持续坚挺离不开行业上下游产品相互拉动,以及政策的影响,预计第三季度氟化工行业依然保持向好的良好态势。但在整个产业向好的态势下我们也不能抛弃应有的忧患意识,我国的氟化工产业依然存在着多种痼疾未解决,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布局分散,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存在缺陷。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政府和协会非常重视,为做好行业“十二五”规划,谋划氟化工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工信部携行业协会及地方政府在今年97-10日河南洛阳对氟化工行业进行调研对接,届时来自政府、行业协会、权威专家以及企业的代表将共同探讨和交流,正确应对氟化工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

(摘自:中国化工网)

 

欧盟委员会表示对ECHA信心十足

 

引言:REACH注册截止期不会推迟

欧盟委员会工业企业部副主席安东尼奥•塔亚尼(Antonio Tajani)与委员会环境专员雅奈兹•波托奇尼克(Janez Potočnik13日表示对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应对解决REACH注册特殊状况的能力信心十足。为了回应化学观察网811日对ECHA执行理事Geert Dancet(该新闻已发布在芬兰Kauppalehti期刊)的专访,两位欧盟委员做了以下陈述:

塔亚尼与波托奇尼克在各种场合下多次表示20101130REACH大吨位分阶段物质和特定高关注有害物质的首批注册截止期不会有任何推迟计划。

考虑到20101130REACH注册截止日可能对欧洲化学工业造成的实际挑战,欧盟委员会为加快注册流程特在ECHA理事层设立了一个工作小组和一大批行业协会。该工作小组定名ECHA理事联络小组,自20101月起展开工作,主要负责工业界27个热点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通过提供当前无法预见或澄清的程序或简化现有程序帮助行业完成REACH之下的法律责任。

理事联络小组规范了一批企业注册时已尽力履行责任但仍无法解决问题的特殊案例。以下为代表案例:

•  领头注册企业提交注册卷宗前濒临破产。参与注册人本应按照REACH规定由领头注册人代表自己提交卷宗,但此种情况下,参与注册人无法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卷宗提交;

•  下游用户已尽力敦促供应链上游制造商或进口商对物质进行注册,但由于下游用户不可控之原因,该物质没有进行注册(如制造商或进口商破产)。下游用户本应按照REACH规定与供应链上游做好注册义务及持续供货的沟通协调,但此种情况下,下游用户无法继续采购原料。

 

上述理事联络小组的说明都属于当事者已尽力符合REACH要求仍无法解决的特殊状况。在正常立法中,REACH没有明确预见到此类特殊状况。因此,这时应当由负责REACH实施工作的主管机构决定是否需要及如何解决特殊状况产生的问题。

由于ECHAREACH法规注册事宜负有完全责任,ECHA就应当享有设立及实施解决这些特殊问题的充分执行权力。

如果下游用户必需得到某未经注册物质的持续供给,欧盟委员就会在企业出具明晰目的证明的基础上,授权ECHA判定下游用户的实际情况是否合理。不管实施步骤的细节准备如何,注册人都应清楚认识到只有注册卷宗达到REACH规定的要求才可能获得注册号。

从欧委会的角度来说,寻找实际注册过程中特殊情况的解决方案正是REACH法规稳定、有效运行的生动证明。化学物质要求在注册时提供REACH所需的全部信息,完备的信息也将为公众展示使用哪些化学物质并不一定会损害全社会的利益。

 

2010年全球乙二醇产能将增长约15%

 

2010年全球EG产能将达到约2540万吨,比2009年增长约15%。新增产能主要来自于中东地区一些超级石化项目。这些超大型EO/EG装置将占据全球产能的约一半,包括科威特烯烃公司位于科威特舒艾巴的100万吨/年装置;沙伯公司旗下YanSab公司位于沙特延布的160万吨/EO/EG装置;拉比格石化公司(沙特阿美和住友化学的合资公司)位于沙特拉比格的110万吨/年装置;东方石化公司(沙伯和日本三菱化学为首财团的合资公司)位于沙特朱拜耳的约140万吨/年装置;沙伯公司位于朱拜耳的120万吨/年装置以及Jam石化公司位于伊朗Assaluyeh140万吨/年装置。

市场参与者们表示,随着这些大型装置投产后将产品投放到市场,全球EG贸易中心将移至中东,因为中东地区醇类的需求较少。

 

未来10年全球环氧乙烷需求增长状况

 

据报道,20002009年全球环氧乙烷(EO)市场需求平均以4.4%速度增长,预计2009年至2020年复合增长率还将维持在4.5%水平。按GBI研究报告,全球乙二醇(EG)需求预计将由2009年的1892.6万吨增长到2020年时的3408.8万吨。

亚洲已成为世界上环氧乙烷(EO)和乙二醇的最大消费地区,当然主要得益于中国的需求快速增长,而且中国还称世界上最大环氧乙烷(EO)和乙二醇需求国家。2009年亚洲占全球环氧乙烷需求的35%份额,北美拥有24%的份额。2009年亚洲乙二醇消费量在全球所占比例更是高达63%,北美成为世界上乙二醇第二大需求地区,占有20%市场份额。在亚洲,约85%的乙二醇均用于PET的生产,包括聚酯纤维和PET树脂。(摘自:中国化工网)

 

日本开发海藻生物乙醇新技术

 

    日本东北大学最近与东北电力公司合作,开发出一种能从果囊马尾藻等海藻以及海带中提取生物乙醇的新技术。

  研究小组将海藻切碎后加入酶,使其溶化为黏糊泥状物,然后加入他们新开发的特殊酵母发酵。大约两周后,每千克海藻可提取约200毫升乙醇。这种制造方法也适用于海带。

  此前,日本利用海藻制造生物乙醇时,要把海藻干燥后研磨成粉末状,需要消耗能源,而新技术则可节省大量能源。不仅如此,由于在制造过程中不使用有害物质,余留溶液的处理也非常简单。

 

联合提交还是单独提交,中间体注册何去何从?

 

联合提交还是单独提交,中间体注册何去何从?

——CEFIC最新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

本月20日,Chemical Watch发布了CEFIC(欧洲化学品工业协会)的一篇文章,该文章围绕严格可控中间体(SCC中间体)的联合提交,对业界所关注的问题做出解答,核心内容如下:

1. 低于1000t/aSCC中间体,注册数据仅限于“available data”,包括:自己持有的数据以及公开可获得数据,无需向其他数据持有人购买数据或者自行开展新的研究;

2. 对于只有中间体用途的物质,为了简化注册过程,无论是否有LR,企业都可以选择不参与SIEF内的联合提交,而采取opt-out 即单独提交方式完成注册。但是即使企业选择单独提交,物质的分类标签信息必须与SIEF内统一。

其中,说法2则彻底打破了ECHA一直以来恪守的“one substance, one registration”原则,此文一出,业界一片哗然。尤其是当前各个LR如火如荼忙于卷宗提交之际,CEFIC对中间体注册如此表态,让企业再度面临窘境:联合提交,单独提交,最后关头,何去何从?

背景介绍

REACH预注册结束,欧盟启动正式注册工作流以来,严格控制条件下的中间体(SCC中间体)注册就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由于SCC中间体在数据、行政费用上较之一般物质有大幅度的优惠,相关企业都争取充分利用中间体特惠条款,节约注册成本。

具体优惠措施包括:1REACH法规article 18规定:年吨位量< 1000SCC中间体,仅需提交现有可获得数据(常规物质需要少则20多项,多则六七十项理化毒理数据);2SCC中间体注册行政费用为:联合提交1200欧,单独提交1600欧。需要说明的是,单独提交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适用。

联合提交和单独提交利弊分析

结合REACH法规条款和CEFIC的文章,受其影响的物质是:年生产或进口量< 1000t/a且满足严格控制条件的中间体,以下简称SCC中间体。这类物质由于数据要求低,不需依赖SIEF来共享数据,因此单独提交是相对快捷便利的注册方式。但是,仅仅为了避免SIEF内交流的负担,而退出联合提交,则有悖于法规主旨,并且此前瑞旭技术在和ECHA helpdesk沟通的过程中曾明确提出:在联合提交费用合理的情况下,SCC中间体可否选择opt-out即单独提交方式完成注册?Helpdesk并未给予明确答复。因此,为了控制注册后期的风险,瑞旭技术专家此前处理该类物质注册时依旧持审慎的态度,在费用合理的情况下,参与联合提交可以免除后顾之忧。如今,CEFIC的文章明确指出,上述情况,企业也可单独提交注册,可见,工业界能够认可这种处理方式。

那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应该如何抉择呢?联合提交和单独提交优劣比较如下:

 

联合提交

单独提交

行政费用较低

卷宗不易被评估

增加用途或吨位升级导致数据要求增加,数据共享过程更便利

注册完成时间易掌控

数据费用低,无需支付LR费用

注册完成时间不易控制

需要支付LR一定费用

行政费用较高

增加用途或吨位升级导致数据要求增加,数据共享艰难

卷宗会被优先评估

 

因此,企业若是仅仅为了获得注册号,暂不考虑后期的风险的话,单独提交注册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并在短期内获得注册号,是适宜的注册方式。但从长远来看,单独提交亦存在一定的隐患。

1. 单独提交的卷宗会被ECHA优先重点审核

根据法规,提交注册卷宗,获取注册号仅仅是完成注册的第一步,注册是否真正符合REACH法规要求,只有在ECHA完成对卷宗评估之后,才能定论。而对于SCC中间体卷宗,ECHA审核的重点就是:物质的用途是否仅限于REACH定义的中间体,以及该物质在欧盟的使用是否符合严格控制条件。对于企业来说,若之前判断失误,以SCC中间体单独提交获得注册号后,在评估过程中被ECHA质疑,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自圆其说,则会涉嫌提供虚假信息遭受所在国的处罚,并被要求在一定期限内补齐所有的数据并提交完整的卷宗,若不能完成,注册将视为无效。联合提交作为比较“保险”的注册方式,虽然数据费用可能较单独提交高,但是可大大降低被审查的概率。

2. 吨位升级、新增用途受限

企业获得注册号之后,进口商开发了该物质新的用途或者企业注册完成后,获得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出口吨位迅速升级到1000+ t/a,为了保证注册有效,企业需要补齐新用途、新吨位所需要的数据并更新注册卷宗,在完成更新之前,吨位超出原先的阈值,物质产生其他用途,均视为违法。于是,企业就面临一个问题:需要获得法规要求的至少23项数据,填补原本数据量几乎为0的注册卷宗。而此时,作为该物质的领头注册人,完全有理由因为企业前期的特立独行,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在数据共享方面设置一定的障碍,导致企业遭遇尴尬局面。

    综上,两种注册方式各有优缺点,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谨慎应对,从而保证产品输欧贸易长期稳定。 (摘自:瑞旭技术)

 

 

食品污染物限量国标出台 取消氟与硒限量规定

 

  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征求意见稿出台——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正在公开征求意见,该稿清理整合了部分国内产品污染物的限量规定,取消硒、铝、氟、稀土的限量规定,增加了锡和硝酸盐等物质的限量规定。

  从卫生部获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正在公开征求意见(下称“意见稿”),该稿清理整合了部分国内产品污染物的限量规定,增加了食品原料可食用部分的定义,取消硒、铝、氟、稀土的限量规定,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对罐头制作中会用到的锡,以及防腐常用到的硝酸盐等物质的限量规定。

  多种食品被列入重点

  据悉,为贯彻《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秘书处组织成立食品污染物限量的基础标准整合完善工作组,分析参考CAC、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食品中的污染物限量标准及其规定,根据我国食品中污染物的监测结果,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污染物的暴露量及主要食物的贡献率,将贡献率超过5%~10%的食品或食品类别以及热点关注的食品列入关注重点。

  所谓特别重点关注的食物,按大类(如蔬菜)、亚类(如叶菜)、品种(如菠菜)、加工方式(如罐头菠菜、干食用菌)为主线,意见稿尽量以大类和亚类为主整合限量,辅以品种和加工方式例外单列,提出我国需要制定限量指标的污染物项目和食品类别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污染物国家安全标准建议值。

  涉及食品卫生标准86

  本次清理工作共涉及食品卫生标准86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35项,食品质量标准76项,有关的行业标准411项等,涉及的污染物指标17项。

  意见稿新增限量规定物质

  硝酸盐:在肉品中常被用来防腐和保鲜的硝酸盐,被意见稿新纳入到限量规定的范围。编制说明指出,除婴幼儿配方及辅助食品以及饮用水中涉及硝酸盐限量要求外,由于膳食硝酸盐暴露主要来自蔬菜,我国制定了蔬菜中硝酸盐限量国家标准(GB 19338-2003),但国际上仅有欧盟制定了分季节控制的蔬菜中硝酸盐限量,鉴于硝酸盐与蔬菜中维生素C存在动态相关且在蔬菜中硝酸盐是一个变化、不可控制的参数。为此,考虑到操作性问题,不对蔬菜中硝酸盐设限量管理要求。

  锡:罐头食品中会用到的锡,在意见稿中也提出了限量要求为250毫克/公斤,如果是罐装婴幼儿配方及辅助食品则低至50毫克/公斤。

  意见稿取消限量规定物质

  氟:对于取消部分限量规定,意见稿的编制说明也作出了解释。例如氟,说明称其为人体必须微量营养素,CAC、欧盟等未将氟作为食品污染物进行管理,仅有WHOCAC针对生活饮用水和矿泉水中氟的指标规定。为此,参照国际上的管理要求,不再将氟列入我国食品污染物管理。

  稀土:对于稀土,说明表示参照国际上对稀土元素的管理及我国相关食品的污染现实,取消对粮食、蔬菜、水果、花生仁、马铃薯、绿豆、茶叶等植物性食品中稀土限量要求。

:至于铝,说明表示为避免GB 2762GB 2760对面制食品中铝残留限量管理的重复及交叉,建议面制食品中铝的限量纳入GB2760管理,GB 2762不再列入面制食品中铝的限量指标。

 

 

美国化学品管理又出重拳

 

作为美国环保局(EPA)局长莉萨·杰克逊加强和改革化学品管理承诺的一部分,EPA818日公布了以防范联苯胺染料、六溴环十二烷(HBCD)和壬基酚(NP)/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s)等化学物质潜在健康风险的行动计划。这些化学物质目前被广泛用于染料、阻燃剂和工业洗涤剂等领域。新的行动计划是EPA在行使有毒物质控制法(TSCA)赋予权力时打出的又一记重拳。

此次公布的一系列行动计划包括:将HBCDNP/NPEs列入EPA重点关注化学品名单,并制定新法规规范这三种化学物质的应用;对于HBCD和联苯胺染料,要在有毒物质排放清单(TRI)中增加新的报告要求,禁止或限制这些化学品的生产和应用。EPA化学安全和防止污染办公室负责人史蒂夫·欧文表示:“行动计划再次表明了EPA为保护环境和美国公民健康,致力于改善化学品安全的决心。”

除了EPA的努力,代表美国工业洗衣设备98%经营者的纺织品租赁服务协会(TRSA)此前也作出承诺,将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4年底逐步淘汰NPEs在工业液体洗涤剂和粉末洗涤剂中的应用。欧文说:“我们很高兴看到工业洗衣行业自愿采取措施逐步淘汰对NPEs的使用。这与EPA防范危险化学品潜在风险的意愿相一致。”

据悉,联苯胺染料目前广泛用于纺织、油漆、油墨、造纸和医药领域,有致癌风险;HBCD是一种高溴含量的脂环族添加型阻燃剂,已被证明在环境中具有持久污染性和生物累积性,并可能对人体的生殖发育和神经系统构成潜在威胁;NP/NPEs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消费品领域,如洗涤剂、清洁剂、农药和室内杀虫剂以及食品包装等,目前已在人体中发现。

在支持TSCA改革的同时,EPA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规范化学品管理。去年1230日,EPA发布了首个化学品行动计划,并宣布建立重点关注化学品名单;今年4月中旬,EPA又宣布将向有毒物质排放清单中添加16种可能致癌的化学物质。

衢州市化工产品对外贸易预警办公室 中国国际商会衢州商会 版权所有

地址:衢州市西区白云中大道37号市级机关综合大楼 电话:0570-8358589   8021016

备案号:浙ICP备13026204号 访问量:8218878 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方大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