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硅产品对外贸易预警信息
第8期
(总第15期)
衢州氟硅产品对外贸易预警机制示范点办公室 2013年8月21日
本 期 导 读
市场行情:
08月20日有机硅DMC(二甲基环硅氧烷混合物)价格17641.67元/吨 60天上涨3.32% ………………………………2
8.12-8.16日PTFE(聚四氟乙烯)市场行情走势分析……2
7月份R22市场行情分析……………………………………3
衢州企业:
“路企直通”列车首次驰入巨化……………………………4
国外动态:
日本修订《氯氟烃回收与销毁法》…………………………5
光伏产业:欧美市场疲软 新兴市场崛起……………………6
国内动态:
国内多晶硅产业面临“出局”风险…………………………8
上半年国内光伏产业发展趋稳 多晶硅产量逐月回升……9
市场行情
08月20日有机硅DMC价格17641.67元/吨
60天上涨3.32%
据生意社监测,有机硅DMC(二甲基环硅氧烷混合物)08月20日最新价格17641.67元/吨,最近60天上涨3.32%。
相关生产商有:三友化工(600409) 兴发集团(600141) 宏达新材(002211) 蓝星新材(600299)等。
(来源:生意社)
8.12-8.16日PTFE(聚四氟乙烯)市场行情走势分析
一、国内聚四氟乙烯行情走势
本周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市场价格相对稳定,生意社监测数据显示:分散树脂周初出厂均价为63333元/吨,周末出厂均价为63500元/吨,上涨幅度为0.26%。实际成交
低于出厂均价。厂家多按单议价。
二、国内行情市场分析
本周国内聚四氟乙烯价格相对稳定,主要原因主要有:(一)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厂家开工率在七八成左右,其中江苏梅兰分散树脂开工率在80%以上,供应充足;(二)上游原料R22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周初出厂均价为9116元/吨,周末出厂均价为9034元/吨,下跌幅度为0.90%;(三)下游需求清淡,厂家主要按照合同向下游供货,并未出现新单,贸易商询价不积极,无法拉动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的市场需求;(四)此次价格的小幅反弹,来源于,行业会议后企业意欲联合提价,但只是部分厂家提高报价。
三、后市与预测
生意社分析师袁婷认为:联合提价带来价格的上涨,由于并无明显利好支撑,预计后市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价格或将以盘整为主。
相关上市公司:巨化股份(600160)泰禾集团(000732)
(来源:生意社)
7月R22市场行情分析
一、价格走势
据生意社大宗榜数据显示,七月份R22行情大幅上扬,月初国内厂家平均报价为8900元/吨,月末国内厂家平均报价为9216.67元/吨,跌幅为3.56%。
二、分析评述
七月份R22市场行情大幅上扬,主要原因有:一、上游氢氟酸行情小幅下跌,三氯甲烷行情大幅上涨,R22成本支撑尚可;二、下游PTFE行业及空调行业开工率在六成上下,对制冷剂需求情况一般,出口情况表现尚可;三、进入七月部分生产厂家停车检修,商场供应偏紧,贸易商交投积极,市场行情上涨明显。
三、展望预测
生意社化工分社制冷剂分析师高子斋预测下月市场供应平稳,下游需求一般,市场行情弱势盘整。
相关上市公司:巨化集团(600160)、东岳集团(00189)
(来源:生意社化工分社,作者:高子斋)
衢州企业
“路企直通”列车首次驰入巨化
8 月13 日10 时25 分,一辆满载3800 吨48 节车厢的矿石、煤炭、盐的“东风4-4905”列车徐徐驰入巨化铁路专用线,这是自巨化建厂55 年以来国铁机车首次进入巨化,这标至着巨化与衢州站铁路线实现路企直通运输。
据了解,因建沪昆铁路需要,此前到达衢州站的所有货车都是在衢州站就地编组,编组后巨化机车到衢州站牵引回巨化,由于衢州站实施铁路运输客货分离改造,目前部分货车从改造后的衢州东站编组直接进入巨化专用线。铁路衢州站的货运列车编组工作转到衢州东站以后,铁路部门为提升运行效率和确保运输安全,酝酿多时的“路企直通”货运列车也于今日开通,巨化铁路专用线作为衢州站的一个主要营运节点,纳入铁路上海局的营运计划,巨化各类大宗原材料进出巨化铁路专用线也更加畅通和便捷。
“路企直通”货运列车开通,不仅缓解了衢州站线路紧张的矛盾,而且提升了铁路衢州站片区的整体运行效率,更是有效提升了巨化铁路专用线的战略地位,实现了铁路衢州站与巨化的双赢。
(来源:巨化集团公司)
国外动态
日本修订《氯氟烃回收与销毁法》
日本于6月12日修订了《关于确保实施特定产品所含氯氟烃类的回收与销毁的法律》(简称《氯氟烃回收与销毁法》)。
作为空调和冷冻机等的制冷剂而被使用的氯氟烃类释放到大气中会导致全球变暖。现在,因为会破坏臭氧层而受到《蒙特利尔议定书》明令限制的氯氟化碳(CFC)和氢氯氟化碳(HCFC)的使用量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现在被称为主流氟里昂替代物的氢氟烃(HFC)虽然不破坏臭氧层,但有些氢氟烃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1万倍以上。
在氯氟烃类从制造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相关企业进行监管。过去的监管对象仅为回收及销毁企业。
为防止全球变暖,原《氯氟烃回收与销毁法》规定,在废弃冷冻及空调设备时,企业要承担正确回收、销毁氯氟烃类的义务。该法于2002年4月施行,后于2006年作了修订,但氯氟烃类的回收率依然很低,仅有约3成。今后,如果不采取任何对策,到2020年,氯氟烃类的排放量将达到现在的2倍以上。
而且,日本经济产业省通过调查发现,设备使用时的泄漏现象严重。为了强化对策,需要修正制度。
对设备使用者制定规范
修订后的法律变更了制度,规定要在氟利昂类从制造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采取全方面对策。法律的名称也改为《关于合理使用及正确管理氯氟烃类的法律》。
监管范围以前只针对氯氟烃类的回收及销毁企业,而现在还扩大到了氯氟烃类的制造及进口企业、冷冻和空调设备的制造及进口企业、冷冻及空调设备的使用者。指出了各个对象应该采取的措施(判断标准),督促其按照法律采取对策。在企业等的相关工作明显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主管大臣等将采取指导、建议、劝告及命令等措施。不遵守命令者还要给予处罚。
对于化学企业等制造及进口氯氟烃类的企业,法律要求其换用低温室效应的氯氟烃类。并通过再生利用废弃的氯氟烃,减少新的生产和进口。
对于机电企业等,法律指定了产品,推动其实现无氯氟烃化,降低温室效应。具体
来说,就是设置类似于《节能法》中“领跑者标准”的目标值,要求企业必须达标。参考当前温室效应最低的产品和未来的技术开发展望等,制定标准。在把制冷剂更换成替代物质时,还要考虑到能否确保安全性、经济效益是否会出现恶化。其内容估计会是要
求企业在什么时候之前、将其制造的设备所产生的温室效应降低到什么水平等。
修订后的法律还规定产品必须标注使用的氯氟烃类的种类和数量。详细内容将在今后敲定,标注的方式估计与《节能法》中按照五星级标注节能性能的“统一节能标签”相似。
对于使用冷冻及空调设备的超市等企业,要求其定期进行检查、在发生故障时要立即进行维修。并承担定期报告泄漏量的义务。泄漏量多的企业每年度必须向主管大臣报告。国家对企业提交的报告进行统计并公布。如接到公开的要求,还将提供各企业的报告量。国家希望让哪里有泄漏、泄漏了多少的实际情况大白于天下,借以促使企业采取防止泄漏的措施。
通过“证明书”掌握泄漏量
对于原本就是监管对象的氯氟烃类回收及销毁企业,修订后的法律扩大了其范围,增加了填充及再生企业。
填充企业与回收企业一样,有义务在都道府县登记。设备使用者在填充氯氟烃类时,必须委托登记企业。登记企业在填充时需要防止泄漏,在发现设备有故障时,需要向使用者报告。
填充及回收企业要向提出委托的设备使用者开具“填充证明书”、“回收证明书”。使用者要依据记载了氯氟烃类的填充量及回收量的书面证明,向国家报告泄漏量。
对于回收企业,采用已对销毁企业实行的批准制度。通过制定判断标准,明确进行再生时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再生后,要向填充及回收企业开具“再生证明书”。然后填充及回收企业再将证明书转交给该设备的使用者。销毁企业也要承担开具“销毁证明书”的义务。这份文件同样经由填充及回收企业,转交给设备的使用者。
关于处罚,假如未作登记、未获批准的企业擅自填充、再生氯氟烃类,要处以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万日元以下罚款。
今后,在推进全球变暖对策方面,重要的不仅是减排二氧化碳,还要遏制强效温室气体氯氟烃类的排放。
(来源:生意社)
光伏产业:欧美市场疲软 新兴市场崛起
“欧美市场疲软,新兴市场崛起”最能恰当总结中国光伏产品在2013年上半年的出口状态。
尽管“价格承诺”方案的达成化解了中欧光伏贸易争端,但在产能过剩和“双反”调查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仍损失严重。
光伏企业在欧美市场丧失的出口份额究竟能否在新兴市场上“补”回来?业内人士表示,新兴市场的容量并不大,光伏企业仍需经历“阵痛”。
新老市场两重天
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太阳能光伏产品分会近日提供的数据显示,受贸易摩擦影响,上半年中国光伏电池片及组件对外出口额锐减30.97%至65.22亿美元,最核心的原因是出口价格下降41.07%。尽管总体出口量增长17.02%,但是对欧美市场出口分别大幅下降58.33%和48.9%。
上半年,中国光伏对亚非拉出口有所增长,对亚洲出口同比增长1.5倍,提升至出口总额的2/5(37.99%),超过原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同时,对非洲出口也保持连续快速增长,同比增长近5倍。
在新兴市场中,针对印度和南非的出口增长尤为显著。其中,对印度出口同比增长近两倍;对南非市场出口增长最为迅猛,上半年中国光伏出口额达2.5亿美元,同比增长22倍。
另外,上半年中国光伏产品对日本出口12.9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倍。
新兴市场的成绩亮眼,并非由于这些市场需求猛增,而是因为欧美市场的萎缩,中国光伏产品被迫转向。此前国内光伏产品出口过多地关注于欧美市场,忽视了亚非市场的需求。中国光伏产品在欧美市场上遭遇打击,迫使其必须开始调整战略,将出口转向日本、印度、南非等国。
企业仍处“低迷期”
机电商会在报告中也指出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重大难关:“对国外市场依存度过高,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
报告指出,201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约为32GW,同比增长10%左右。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约为4.5GW,同比增长66%,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数据显示,目前国内
生产的80%以上太阳能电池产品用于出口。
贸易争端暂时平息,国内亟须对行业发展进行反思以及对政策进行调整。据悉,机电商会正在酝酿符合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的光伏产品出口资质强制认证办法,建立国家级光伏检验检测实验室和光伏认证中心,以实现优胜劣汰,规范行业出口秩序。这意味着我国开启光伏产品出口整合大幕。
对于前不久刚出台的光伏“国六条”细则,任浩宁表示不太乐观:“与其将‘国六条’细则解读为国家层面大力扶持光伏企业的信号,不如将此看成是对当前行业困境的真实描绘。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在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正确、详细、可执行性较强的政策的出台固然重要,能否落实、如何落实、何时落实、谁来落实才是光伏企业、投资者和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来源:中新网)
国内动态
国内多晶硅产业面临“出局”风险
近日,外媒纷纷报道称,中国已经与德国在中欧光伏“双反”谈判中取得显著成果,中国或将不对自欧盟进口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据国际商报报道,欧盟委员会近日表示,欧盟出口至中国的多晶硅将不会面临被征收进口关税的命运,至少明年4月前不会发生。如果我国对进口多晶硅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从而收回被进口产品占领的国内多晶硅80%的市场份额,给国内多晶硅企业带来复产希望。
欧盟“逃过一劫”
随着美国和韩国的多晶硅被中国商务部征收最高达57%的关税,欧盟贸易委员会专员卡瑞尔-德古特则证实对原产于欧盟的多晶硅反倾销调查将持续至明年2月底,随后中国相关政府机构将自明年4月底对其征收合理的最终关税。
德古特补充道:“在这段时期内,多晶硅制造商与中国相关政府机构将有一段磋商的时间窗口。
在此期间,中国不会采取任何措施。”对此说法,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欧光伏谈判告一段落后,中方针对欧盟多晶硅的反倾销调查或无疾而终,中方不愿、不会、不敢拿此做文章‘刺激’欧盟委员会,这是中方单方面妥协的结果。而欧盟在多晶硅领域和光伏组件领域都将保留较强的竞争优势,国内光伏市场在谈判后并不会迎来巨大的爆发期。”
负责中欧光伏案的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向东则认为,应该看到多晶硅反倾销的立案是在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之前,报复的迹象并不明显。即便目前是以价格承诺结案,但仍是一种反倾销措施。中欧达成价格承诺后,中国对欧多晶硅反倾销一案的走向,向东认为仍会以征税结案,但征税的幅度有待观察。
部分企业可能出局
路透社报道称,由于中国准备整顿产能过剩及落后的行业,四分之三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企业面临关闭,将剩下体质较佳的企业,与德国WackerChemie及韩国OCI等对手互相竞争。国内企业的现状确实如此。
目前国内多晶硅行业约有40家企业,员工人数3万,投资额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却面临品质偏低及长期产能过剩的问题。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太阳能面板需求下滑,迫使世界各国政府大砍太阳能发电补助,中国面临产能闲置及亏损的打击。
保利协鑫一位高管表示,随着《国务院发布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光伏产品品质的要求有所提升,从上游的多晶硅到下游的组件,光伏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像多晶硅行业,差不多一半的企业都要出局”。
事实上,包括晶龙的“赛秀”、英利的“熊猫”等业内津津乐道的高效电池的转换效率均未达到意见中所规定的比例。尚德的“冥王星”对外宣称可达20.3%的转化效率,但量产率一直不高。
任浩宁对此表示,中国针对韩国多晶硅的制裁力度不够,“蜻蜓点水”式的惩处关税并不能有效保护国内多晶硅市常多晶硅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已经非常严重,进口多晶硅所带来的冲击将长期存在,价格战再度上演也不足为奇,国内多晶硅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多晶硅市场今年很难见底。
国外多晶硅厂商在每公斤20美元左右就能损益平衡,而产能1万吨以上的中国企业损益平衡点在20~25美元,当价格跌至30~40美元时,中国多数中小型厂商便开始赔钱。
(来源:化工资讯网)
上半年国内光伏产业发展趋稳 多晶硅产量逐月回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对美韩多晶硅“双反”初裁、中欧光伏“双反”和解方案初步达成、国内光伏市场加速启动等,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行业运行总体情况趋稳,多晶硅产量逐月回升,部分电池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国内光伏市场稳步扩大。
据统计,上半年我国在产多晶硅产能约9万吨,占全球约20.5%;产量3.1万吨,同比下降25%,占全球约27%。产量逐渐回升,从1月份的3600吨增至6月份的6500吨,少数已停产骨干企业正计划复产。
上半年,我国进口多晶硅3.9万吨,同比持平,主要来自美、韩、德等国,进口占比分别为33%、29%和24%。随着我国对美、韩等国多晶硅“双反”措施的陆续实施,全年多晶硅进口量有望减少,预计在6万吨至8万吨之间。
数据显示,全球光伏市场重心在向中、日、美等国转移。上半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16GW,同比增长9%。其中我国约2.8GW、日本约3GW、德国约1.9GW、美国1.6GW,四国总计约占全球60%。预计全球年增装机量将达35GW。
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测算,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预计约8万吨,电池组件产量将超23GW,新增光伏装机量将超8GW。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