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访问化工外贸预警网!

氢能、地热、油气;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为绿色转型“把脉出方”

发布者:中国化工报   时间:2021-03-15   来源:   点击:1058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绿色转型”一词在近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提及,能源安全连续两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障能源安全,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对此,全国两会能源行业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绿色转型可以从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入手,加快统筹布局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提升天然气生产供应比例,加快发展地热、氢能等新能源,有序开展绿色清洁能源替代,为国家经济发展供应绿色新动能。


o
加快氢能产业发展 政策扶持“推一把”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开局之年。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在世界能源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在氢能相关技术上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但氢能产业总体尚处于试点示范、市场推广阶段,长远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马永生建议,加快氢能产业发展,在顶层设计、核心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制定和产业政策扶持上加大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马永生介绍,氢能具有来源多样、终端零排、用途广泛等优势。到2050年,氢能将满足全球18%的终端用能需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亿吨。到205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可减排7亿吨二氧化碳。2020年以来,国家先后印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各地积极出台配套规划和政策,推动氢能研发、制备、储运和应用链条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7352辆,建成加氢站128座,投入运营101座,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


“目前,我国在副产氢纯化等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供氢规模和燃料电池汽车总量仍然很小。我国氢能产业长远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国家层面总体统筹和顶层设计,已出现产业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二是在液态储氢等核心技术、高端材料、装备制造方面存在‘卡脖子’风险。三是氢能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行业标准、技术路线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四是当前‘绿氢’(风光水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制氢)成本高,经济性利用较为困难。”马永生说。


针对以上问题,马永生建议,一是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坚持绿氢原则,重点围绕氢能交通、绿氢化工产业,超前加大高纯氢制备、加氢站、氢气储运设施、氢燃料电池等基础设施布局。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氢能全产业链产学研联合攻关,探索并推动氢能从制取、储运到应用全产业链技术提升和突破,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加强标准体系制定。氢能全产业链管理涉及国家11个部委,需统筹推动,建立完整、先进的全产业链氢能规范标准。四是加强产业政策扶持。明确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政策支持标准和支持时限,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主任李灿表示,国家应鼓励绿氢与化石能源生产相耦合


以制备甲醇为例,传统煤制甲醇工艺过程消耗大量煤炭,但实际上,煤中的碳原子利用率很低,主要是为制取反应所需的氢。生产1份甲醇,需要煤炭提供2~3份碳原子制氢,其中只有1/3至1/2的碳资源转化为产品本身,剩余均化作二氧化碳排放出去。若能替换这一“造氢”步骤,不但节约能源消耗,还可大大减少碳排放。以可再生能源作为基础制备绿氢,即可替代煤制氢过程。碳原子不再参与“造氢”,而是全部转化为甲醇产品,在源头减排的同时,还可将产能增至原来的3倍左右。在合成氨等其他煤化工细分领域,均可以复制该思路,实现净零排放。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也认为,我国要稳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加强对以氢能为载体的低碳绿色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绿色能源开发和转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氢能技术能否突破。目前,我国开发氢能存在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制约大规模氢能应用的技术瓶颈没有解决,比如制氢方式、应用场景、运输距离和储运方式等。二是全国不同程度存在弃风、弃光、弃水现象,造成能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增加了新能源发电的成本。


为此,丁光宏建议,以国家为主导,加强氢能基础研究的布局,在制氢、储氢和燃料电池等各个环节及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启动多学科协同攻关,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尽快缩小与日本、欧美的差距,并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超越。此外还应建立市场化的氢能应用场景,以钢铁、化工和交通等大工业为主,尽快确立其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实施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所党委委员郭建增表示,氢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目前,氢气制取技术主要有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气回收提纯和水电解制氢。其中,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气回收在工艺过程中碳排放量较大,不适合长期发展。而水电解制氢法整个制氢过程没有碳排放,是真正实现清洁氢气来源的“绿氢”。


郭建增建议,提升“绿氢”制备产业战略地位。结合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任务,制定氢气来源清洁化中长期规划,明确各个阶段“绿氢”占比;同步制定国家层面的“绿氢”制备产业专项发展规划,确立“绿氢”在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推进装备制造业有序快速发展。




优化能源供给格局 开发力度“大一点”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可满足人类数10万年能源需求。地热发电利用效率高,不受昼夜、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是除核能聚变外,解决人类终极能源问题的又一途径。


据了解,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地热能利用历史悠久,但资源探明率和利用程度很低,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藏南、川西、滇西等地,在这些地方开展地热发电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对于改善能源结构、提振地方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宝增表示,近年来,浅层地热能利用快速发展,水热型地热能利用持续增长,干热岩型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开始起步,地热能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但目前我国地热能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力度不够,相关扶持政策不到位,各地发展地热资源的积极性不高。未来10年,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巨大,地热资源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其高效利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为此,刘宝增建议,国家应设立支持地热关键科学、技术及核心装备研发的专项资金,投资建设地热技术研发基地、国家重大实验室及重大示范项目,加强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科研攻关力度;对战略性替代资源干热岩地热能高效开发利用给予重点支持,加速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营造良好产业政策和环境;完善价格机制,发展绿色金融;要加大地热能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完善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机制,加强财政扶持和税费优惠,促进地热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优化能源供给格局,发展绿色能源战略,根据不同区域地热资源类型、市场特点,理顺相应政策,鼓励相关企业加大地热资源开发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认为,地热发电涉及地质、钻探、地球物理、水化学、材料、热工、电气、自动化等众多学科,很多关键技术如地热井防腐、阻垢,井下高效换热,地热成套发电设备等涉及多学科交叉。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世界强国都在此领域内深耕多年,而我国地热发电产业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状态。虽然地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同属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并可作为稳定的基荷电源,发电效率也更高,但国家给予地热发电的扶持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地热开发的积极性。


对于进一步推进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全国人大代表、民建阜阳市委主委吴永利建议,加强技术研究,尽快摸清我国地热能资源“家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开展全国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以华北、松辽、江汉、鄂尔多斯、苏北等盆地(平原)为重点,尽快查明水热型地热田的地质条件、热储特征、地热能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并对其开采技术经济条件进行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健康发展油气产业 税收优惠“多一点”



2020年,国际大石油公司频繁传出压缩化石能源投资的信号,预示着全球油气行业或将进入短暂调整期和阵痛期。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或将受到较大影响。为了更好地未雨绸缪,来自能源行业的多位代表委员对油气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张明森认为,随着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的放开,国内成品油市场格局已发生变化,行业竞争和经营压力加大。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能源化工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和完善国家财税政策;取消石油特别收益金或者提高起征点,加快出台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专项使用的措施。


“尤其在当前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情况下,提高国内原油自给能力,对支持油气田企业健康发展、保障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有重要意义。”张明森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孔凡群建议,把页岩油资源作为未来石油接替重要阵地,全方位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我国页岩油尽快实现商业开发,进一步提高国内油气自给能力;出台页岩油勘探开发补贴政策,设立国家页岩油风险勘探基金,从国家层面组织相关企业、高校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将页岩油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纳入国家油气科技重大专项,建设页岩油先导试验区和攻关示范区,同时在用地、用水、资源税费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河南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光辉认为,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石油企业持续有效发展,就要调整自然保护地非核心区油气矿业权保护政策,允许原矿业权人申请恢复油气探(采)矿权;要延长油气行业开发周期,必须在国家层面调整资源税法,把油气行业纳入尾矿资源税减免政策中,减轻油气行业负担,推进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产业扶持等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陆相页岩油规模增储上产


近年来,全国天然气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但消费不均匀性明显增大,再叠加天然气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给我国天然气保供带来了一定压力和风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吕亮功建议,为了保障天然气供应,国家应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深化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天然气产业健康有效发展。


储气库建设是主要的天然气调峰方式。面对每年天然气消费巨大的峰谷差,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储气能力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对此,张明森建议,应加大地下储气库建设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全球共有715座储气库,近70%分布在欧美国家。我国地下储气库自“十二五”以来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截至2020年底共建成地下储气库20多座,为我国采暖季天然气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地下储气库建设面临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等挑战。


建议低油价下继续对地下储气库建设给予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加快研究出台储气库垫底气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进程。”张明森说。



统筹布局能源比例 绿色发展“硬起来”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1年及“十四五”时期,能源行业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等关键词贯穿《政府工作报告》始终。


谈到我国向全世界作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庄严承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枢刚表示,随着“30·60”目标的指引和“倒逼”,非化石能源、绿色发展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中国华电力争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50%,努力实现碳达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集团原董事长王宜林认为,在碳中和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必然大幅增长,风能、太阳能发电的间隙性和季节性特征,需其他电源提供调峰服务。气电具有清洁、稳定、灵活的特点,要充分挖掘天然气价值,不断挖掘天然气发展潜力,加强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刘红光建议,出台适用于深远海区域海上风电建设管理办法,加大深远海海上风电补贴政策、财税优化政策,促进深远海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钱锋表示,要打造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一是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打造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二是提升原油期货交割便利性,推进建立亚太地区原油集散贸易中心;三是夯实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基础,建设石化能源产品保税现货贸易及结算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温香彩强调,要有机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电解锰行业绿色转型;将电解锰行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机结合,推进锰酸锂、镍钴锰酸锂、优质锰钢等产品使用;延伸拓展电解锰行业产业链、产业幅,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


“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高,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形势紧迫。”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校常务副校长,国家电网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于金镒表示,能源领域碳排放总量大,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他认为,全力推动能源绿色发展,在能源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在能源消费侧全面推进电气化和节能提效,是推动我国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衢州市化工产品对外贸易预警办公室 中国国际商会衢州商会 版权所有

地址:衢州市西区白云中大道37号市级机关综合大楼 电话:0570-8356617

备案号:浙ICP备13026204号 访问量:6796070 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方大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