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材料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制造强国的重要配套材料,不仅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更离不开。随着我国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一直是塑料生产与消费大国。
然而,合成材料在生产、使用、回收处理等环节的不当,给环境造成了污染等问题,这已引起世界及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和发达经济体相继出台政策,一方面推动废塑料的回收再利用,一方面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消费。各主要国家都在采取解决措施,研究和制定解决方案。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意识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塑料污染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
国际社会正在协力解决塑料垃圾污染问题。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塑料垃圾问题,巴斯夫、陶氏、埃克森美孚、SABIC、壳牌等20家跨国公司,于2019年初发起成立了终结塑料垃圾联盟(AEPW),以“通过跨价值链协作推动塑料管理领域系统性变革”为原则,联盟成员共同分享工程、材料科学、物流、数字技术、产品设计、消费者行为等领域的先进知识和经验,拟在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开发先进的回收再利用技术,以取代现有的填埋和焚烧等垃圾处理方式,并专注于改进产品设计和推动再生产品的使用,充分发挥回收塑料再利用的价值,改变消费者的行为,打造塑料工业循环经济新模式。目前,AEPW成员企业已增加到50家,最初的目标是5年募集资金15亿美元,第二年就已落实10亿美元,从塑料生产商、加工商、包装商,到制品生产,再到回收处理,全产业链都积极行动起来了。
近年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高度重视与国际组织在塑料污染控制及其治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塑料理事会、欧美日等国家化工理事会,共同举办会议与专题论坛,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的有多次交流与互动,分别在余姚、上海等地共同召开世界塑料理事会会议,探讨如何治理人类面临塑料污染的难题;与AEPW也开展良好合作,多次研讨推动中国企业加入联盟、共治塑料污染等问题。
中国不是产生塑料垃圾最多的国家。2015年11月我到迪拜参加世界塑料理事会会议,有一个环节是研究塑料海洋污染问题,在那次会议上有几个国家的代表发言中都谈到一个问题“中国是产生塑料垃圾最多的国家,对海洋造成的污染也是最严重的国家”,并且还有数据,当时我很吃惊!后来多次在一些国际会议和对外交流中,我会询问:“这组数据是怎么得出的?是哪里来的?”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在相关期刊上看到的。
2年前,我再次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世界塑料理事会的相关会议,有人再次提到这一观点。在讨论和交流环节,我再次询问:“这组数据是怎么来的?”有理事会成员告诉我:“这是根据一个国家海岸线的长度和人口密度推算出来的。”
直到最近,我看到《环球时报》一篇综合报道,标题是“全球塑料垃圾美国造得最多”,主要内容是摘登了最近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公布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由美国海洋教育协会、佐治亚大学、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等机构的学者共同撰写,明确指出“美国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垃圾制造者”“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塑料垃圾的做法,掩盖了美国对塑料污染危机的主要贡献”。
2015年发布的《全球塑料废弃物问题全面评估研究》曾宣称,生产塑料垃圾最多的5个国家是中国、印尼、菲律宾、越南和泰国,美国列第20位。这次最新报告指出:2015年的研究忽视了废弃物被出口到另一个国家进行回收是否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
这次《科学进展》最新发布的报告,是依据世界银行报道的217个国家和地区的垃圾产生及其特征数据,明确指出:2016年美国是所有国家中产生塑料垃圾数量最多(达4200万吨)、人均年塑料垃圾产生量最多(130千克)的国家;欧盟28国年人均塑料垃圾产生量第二位,为54.56千克,仅为美国的一半;第三位是印度;第四位是中国,塑料垃圾产生量2160万吨,总量为美国的一半,但人均量只有美国的12%,为15.67千克。
治理塑料污染已成为共识和统一行动。截至11月,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出台了禁(限)塑令。海南自12月1日起全面执行《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将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餐具细分为10个小类纳入禁塑范围:即含有PE、PP、PS、PVC、EVA、PET等非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一次性膜、袋类和餐具类。其中,袋类包括购物袋、日用塑料袋、纸塑复合袋等商品包装和用于盛装垃圾的塑料袋,餐具类包括包含盖在内的餐盒、碗、饮料杯以及碟、盘等。
石化联合会作为行业组织,成立了塑料循环课题组,与中国合成树脂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化工新材料专委会、降解塑料专委会等专业组织密切合作,高度重视从合成材料生产、销售、包装、回收再利用等各环节的科学化管理与污染控制。
此外,石化联合会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包装联合会于8月联合发出了《关于共同做好塑料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倡议书》,呼吁全社会共同推动塑料在原料生产、加工、销售、使用等全产业链环节的污染防治工作,走出一条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的新道路。
目前,中石化、中石油、烟台万华、浙江华峰等很多原材料生产企业和塑料制品企业,都积极行动起来,从生产、销售、使用环节做好污染防治工作。
全社会也在积极推进垃圾分类,为废弃塑料的回收再利用创造条件。据住建部最新统计,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重要进展,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7700多万家庭,居民小区覆盖率86.6%。